此篇初稿因如實反映了台灣製作團隊的出色,而在發表時遭刪改。為還原內容本真,以下完整登出2017年8月28日採訪鄒昌荃的訪稿。
其實,台灣的舞臺技術與管理確實有太多地方值得大陸同仁學習。不可否認的是,歌劇《紅樓夢》中國巡演的製作主力——舞臺技術、舞臺監督、燈光、音響、視頻、妝發、服裝等,全部來自台灣,也正是他們的專業與敬業,才促成了巡演的圓滿。
美國舊金山歌劇院英文歌劇《紅樓夢》2017中國巡演報導
《舞臺進行時——歌劇〈紅樓夢〉彩排系列之五(訪稿全文*)》
採訪時間:2017年8月28日
採訪地點:唐山大劇院
鄒 = 鄒昌荃(歌劇《紅樓夢》舞臺監督組總監)
舞臺監督方面,歌劇《紅樓夢》和之前經歷過的歌劇相比,有何異同?
鄒:歌劇其實都差不多,這次不一樣是因為它是英文歌劇,以前(我們)做的大部分都是義大利文的。
《紅樓夢》跟傳統歌劇不一樣,傳統歌劇沒有這麼多中國元素,比如古琴的片段。這次加入古琴,就會有收音的問題,還要放出來,因為古琴很小的聲音。這個技術上倒沒有困難。
另外,它也沒有傳統歌劇那種明顯的主旋律。雖然很優美,加了很多中國元素,但沒有像西洋歌劇那麼明顯聽到一段一段的(旋律),而且中國樂器注重拍子,所以有節奏很強烈的音樂,但是節奏很強烈,一多起來,就會跟丟,非常容易跟丟。這個要習慣,重複聽。因為是現代的作曲家的作品,需要重複聽,才能聽出主旋律在哪裡。
道具和以往相比呢?
鄒:道具上,其實不複雜,但是它的物件都比較大。這齣歌劇不到三百個道具,所以不算多,只不過它的道具都比較大件,需要有很多的收藏空間。這次道具還不算多,是普通的道具數量,因為我們今年七月做了另外一齣歌劇,道具大概也是一百多個箱子。大小道具一百多件(箱)。其實這次道具(和以往)差不多,而且是可以重複使用的,再加上它體積比較大,視覺上比較明顯。而國外很多傳統歌劇,道具很小,根本看不到,但是就需要那些東西。
我們有兩個組,小道具的小朋友們會盯著道具的上下場——有兩人負責小道具執行;大道具會有舞臺舞美那邊的工作人員幫忙,搬大道具上下場。合唱團有點難,因為這次他們自己需要搬那個大屏風。那是合唱團自己搬上去的,因為那是戲的一部分,所以是很困難的。地上貼馬克的時候,最難的是要他們怎麼認識地上那些屏風的馬克,那是大家第一次進來看到那個屏風,然後也沒有人推過,所以他們在剛開始練的時候其實沒有那麼順。
地上花花的那些,屬於哪個景,就會在地上標出那些馬克,因為有些東西是過不來的,所以我們要讓他們看到地上馬克尺寸多少。讓他可以知道它這個東西會不會改位置,這個東西位置在哪裡,它跟指揮或者樂團的關係在哪邊。
抬公主的轎子的,大家以為是演員,但其實是工作人員扮演的,所以他們也要穿戲服、戴假髮,他們是舞美那邊的。
藍色的水帶子,也算是道具的一部分,是服裝組在處理那塊布,但演出的時候都是歸小道具來管理。每個道具分配到人,催演員上場也是舞臺監督的責任。
每個人都必須知道左右舞臺的道具會發生什麼事,而不是只有小道具負責人知道,而且他們也要學怎麼掛(賈母)床的機關,床拆下來有機關。
這大都是舊金山現成做好的道具,現成品,還有很多淘寶上都買得到,除非道具非常特別。
能否介紹一下這次的舞監組團隊?
鄒:這次舞臺監督組從臺灣來了三個。臺灣與大陸這邊工作形態不太一樣。我們這次有一點像建教合作,大陸這邊是學校的學生。(這種合作)臺灣叫“建教合作”。
之前與國外劇組合作時,舞監工作又會有些什麼不一樣?
鄒:國外的舞監,他們只做call cue這件事,比如現在是哪一個演員要上場、什麼道具要上場。他們的舞監,只做call cue,就是cue點,這是不太一樣的。國外歌劇院的舞監分工非常清楚,技術的事情舞監是不會去協助處理的,因為有技術專業的人(負責),那舞監就只做舞監的事情,所以其實是不太一樣的。在亞洲沒有這樣的習慣,因為亞洲的習慣是舞監要和技術結合,而在國外這個分工非常清楚。
跟國外合作這一印象很深。臺灣還沒有完整的制度,跟國外合作,才會知道國外的制度是怎麼分,他們的工作都分得非常細。
國外劇組會派他們國外舞監的頭、技術的頭、導演來,等於是每個部門的頭都會來臺灣,和我們一起工作。我們學到很多,也玩得很開心。外國人很會玩,放假兩天都可以去臺灣南部玩,自己開車下去,把我們都快嚇死了。對他們來說玩跟工作一樣重要,而且我們一起排練了大概兩個月,每一天都跟老外出去玩,他們說,下班去玩,所以每天去不同的酒吧,不同的地方,甚至連去公園都會很開心。歐美是這樣,澳洲的(玩心)更“嚴重”。台灣每年都會有固定的一齣或兩齣這種跟國外合作大型的歌劇。
那在國內舞監需要和技術配合工作的話,最大的一塊在什麼地方?
鄒:臺上的,都需要技術部門的協助。比如我現在跟技術總監說,我現在要換景,技術總監會非常清楚,我等一下換景的東西是什麼,我什麼東西要動,因為一般(演出)舞監在帶換景。歌劇不一樣是因為舞監沒有空可以帶換景,因為他可能光顧演員、顧合唱團,就不夠人手,時間就不夠,而且還要負責燈光cue,所以歌劇才會把工作分得比較細。歌劇舞監只負責call cue,舞監一定會配合技術總監,因為只能技術的帶換景。但是我們舞監知道什麼時候要換景,換景的順序和工作的順序就是技術總監那邊安排。這部劇換景還是蠻多的。傳統歌劇有時一整部劇就只一個景,不會換,很多都是一景到底。
舞監組內部的配合呢?
鄒:每個人都要知道(戲),即使他們看不懂譜子,但必須知道現在唱在哪裡,是在哪一景,因為沒有人會坐在他旁邊(指導),因為一旦演員忘記上臺就錯了。
其實演員都會自己記cue點,只是有的時候緊張的時候,會忘記要出場。有的演員看起來那麼清楚,可是上臺有些演員會緊張,會忘記我現在應該做什麼,下一步要幹嘛。
成為一個好舞監,需要什麼樣的品質?
鄒:歌劇的舞監有一個入門的門檻,那就是要會看譜,因為你要對譜子熟悉,才能做這件事情。歌劇所有的cue點——燈光、舞臺、音響——它所有的點,都是跟著樂譜在走,所以有一點難度的地方是需要會看譜,才能做好這件事。如果不會看譜,或許可以叫一個讀譜的(協助),時間到了一樣可以call cue.,但是你沒有在音樂中,換景是沒有跟音樂融在一起,因此還是有差別的。
譬如像《紅樓夢》,看譜還需要有一定的程度,它的音樂主旋律的邏輯性沒有國外傳統歌劇那麼明顯,因為它要敘述的東西太多了,而且還加入了很多中國的元素。鑼啊、鑔啊,鏘鏘鏘的不知去了哪裡。
要花時間,我們不能照原來的設定,比如這裡誰會進來、誰會幹嘛這樣。當然所有的佈景、換景是不會變的,可是人會因為舞臺的大小不一樣,進出點的時間點就會不一樣,比如在香港,舞臺非常的小,可能他們的演員進來的點會稍微晚一點,因為他沒必要要走太遠,可是(大陸)這裡的舞臺空間大,可能會造成我們的點提前或往後,因為導演可能有時會因為覺得,到這裡晚一點會更漂亮,因為每個不同的演員表現出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所以導演會因為演員的不同而做些調整。
假如這段音樂的第五小節,演員要站到臺上,在排的時候,我發現第一小節cue太早,那我可能往後,但如果我發現第一小節cue他太晚,那在前一頁樂譜我就要cue他過去,所以如果導演希望他五小節那個音要走到那個位置的時候,我們可能就要看出他應該在什麼時候出去,因為那個差別是在於,走出去會有時間點,演員每個人走路的時間會不一樣。
即使導演的點是在那邊,比如第五頁第一行,演員就要走出來,那可能在第四頁最後一行我就叫他出去,因為演員的速度不一樣,所以舞監要跟著排練,一定要看導演的點在哪裡,可能會做調整,不一定就會在那個小節上出去。
(* 編輯時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