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次勝利:馬斯奈的《唐·吉訶德(Don Quichotte)》(下)

《唐·吉訶德》劇照(美國西雅圖歌劇院2011年製作)© Rozarii Lynch

最後一次勝利:馬斯奈的《唐·吉訶德》(下)
A Final Triumph: Massenet’s Don Quichotte (part 2)

作者:吉賽·西蒙 (Jesse Simon)*

斯伯格(Raoul Gunsbourg)彼時任職於蒙特卡洛歌劇院(Opéra de Monte-Carlo),他既是一位頗具魅力的總監,也是馬斯奈的好友。在為國際知名的俄國男低音歌唱家費奧多·查理亞平(Feodor Chaliapin)尋找合適角色的時候,他觀看了勒·洛冉恩(Jacques Le Lorrain)的劇作,並立即嗅到了它的潛力。古斯伯格將劇本交給編劇亨利·凱恩(Henri Cain),後者與馬斯奈的最近一次合作是在1905年——兩人共同創作了以博馬舍(Beaumarchais)作品為題材的歌劇《凱魯比(Chérubin)》。勒·洛冉恩寫的劇本,與塞萬提斯的原著大相徑庭,不過,馬斯奈似乎並不介意,他確實喜歡勒·洛冉恩所作的改動,即將阿爾朵扎(Aldonza)——一個被唐·吉訶德奉為完美女性的“杜西妮亞(Dulcinea)”,直接以杜西妮(Dulcinée,即Dulcinea)替代。她貌美,又帶一絲鬱悒,毫無疑義,對馬斯奈而言,這一角色更適合露西·阿貝兒(Lucy Arbell,原名Georgette Gall)飾演。阿貝兒來自巴黎,是在歌唱、表演兩方面都極具吸引力的女中音歌唱家。雖然未被公開承認過,阿貝兒在此前五年裡,實際上充當著激發馬斯奈創作靈感的“繆斯女神”。

而能成為馬斯奈的“唐·吉訶德”,男低音查理亞平也欣喜不已。他曾造訪馬斯奈的公寓,試聽了一些片段,之後給他的朋友、也是他的傳記作家高爾基(Maxim Gorky)寫信道,這部歌劇將會是一部傑作。查理亞平在首演準備期間投入了巨大精力,甚至花大量時間設計合適的髮型和妝容。阿貝兒也作了更多準備,她學會彈吉他,以便在第四幕詠嘆調時為自己伴奏,而古斯伯格此時正在鑽研如何將第二幕那段精彩的風車場景呈現得更生動。

儒勒·馬斯奈(Jules Massenet,1842~1912),法國作曲家
費奧多·查理亞平(Feodor Chaliapin,1873~1938),俄國男低音歌唱家,首位《唐·吉訶德》主演 © sepia-tone photograph, 1929

歌劇《唐·吉訶德》於1910年2月19日首演,大獲成功。蒙特卡洛的觀眾都為男主角查理亞平傾倒,不過,馬斯奈本人對俄國式的那種煽情演繹從未喜歡過——他更親睞另一位優秀的藝術家、法國低男中音萬尼·馬庫(Vanni-Marcoux),即當年晚些時候在巴黎首演出場的那位“唐吉訶德”。巴黎的劇評人對歌劇劇本未有過多熱烈反應,但對其音樂幾乎是持完全肯定的態度。面對成功,馬斯奈表示出一如既往的謙遜:儘管健康狀況正在一步步走下坡,他已經投入到下一部作品中去了。自此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年裡,他還寫成了三部歌劇,雖然臨終前,他只看到其中一部上演。

馬斯奈生前排演的最後一部歌劇《羅馬(Roma)》、以及他的兩部遺作——《埃及豔后(Cléopâtre)》和改編自拉伯雷(Rabelais)小說的《班努赫鳩(Panurge)》,很快消逝在20世紀音樂發展的浪潮裡,但《唐·吉訶德》多少能保留在歌劇院的標準劇目單上,儘管不會很靠前。“唐·吉訶德”這一角色最初是為查理亞平量身打造的,但馬斯奈對角色內心情緒的把握以及對低調華麗的旋律嫻熟的運用,使這部歌劇超出了“定制版”的範疇。第一幕中唐·吉訶德演唱的那首情歌,其高貴的主旋律在全劇不時出現——尤其明顯的是出現在第三幕開頭交響樂前奏部分——那是馬斯奈最具創意的段落。

在《唐·吉訶德》寫成之時,以拉威爾(Ravel)和德彪西(Debussy)為代表的印象派開始引領潮流,但馬斯奈編織交響樂的手法仍是簡單而直接的。此外,開場那段充滿西班牙異域風情的鄉間舞蹈有可能借用了法國式的詮釋——如比才的《卡門(Carmen)》和拉威爾的《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這兩個顯著例子,而風車場景實際操作起來也不一定輕鬆。這部歌劇的精緻,得益於一種更細緻微妙的處理方法,如第三幕虔誠的尾聲,有點介於歌劇和彌撒曲之間,其傳達出的高貴感,蓋過了此前諷刺性的英雄主義,而唐·吉訶德最終與杜西妮相見以及他在第五幕向世界告別的場景,更多的是通過平靜的抒情主義而非隆重的大手筆來積聚感染力。

雖然最終證明,《唐·吉訶德》不僅僅是屬於某一個明星的戲碼,但它的常演不衰與主角自身的靈氣不無關係。自從這部歌劇問世以來,一些最傑出的男低音和低男中音都非常喜歡飾演唐·吉訶德這一角色,而這除了需要依靠與生俱來的魅力外,嗓音的耐力亦同等重要。 為了能將唐·吉訶德最後一刻的深意充分傳達出來,演員需要有超乎尋常的演技。而一名偉大的演員,不僅可以使第三幕中強盜的棄惡從良顯得合理,更能使之引人入勝。

過去數十年來有許多優秀的歌劇演員都成功演繹過這一角色,這不足為奇,不過《唐·吉訶德》絕不僅僅是依靠明星的光環而傳世至今。勒·洛冉恩的戲劇劇本和凱恩的歌劇腳本儘管偏離了塞萬提斯的原著,但歌劇本身依然呈現出唐·吉訶德的本真。馬斯奈以他的創作手法,令這位曼查騎士吸引了他周圍所有人——甚至台下的觀眾——更進一步體會到他的愚癡以及他夢想的壯麗。

【翻譯:譚譚(譚爍)


相關閱讀

最後一次勝利:馬斯奈的《唐·吉訶德》(上)


*吉賽·西蒙 (Jesse Simon)是歌劇和古典音樂專欄作家、編輯、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2012年起定居柏林。本篇英文原文可點擊此處閱覽。


歌劇《唐·吉訶德》分幕劇情
Synopsis of Don Quichotte

第一幕
在西班牙一個小鎮廣場上,四名男子爭相吸引杜西妮(Dulcinée)的注意,但她對他們都不感興趣,獨自唱起了心中煩惱。她正值芳齡20,希望遇到真愛的火花。遊俠騎士唐·吉訶德(Don Quichotte)和他的忠僕桑丘(Sancho Panza)來到,引小鎮居民觀看。當唐·吉訶德告訴桑丘要給每個人分發救濟品時,桑丘大為不解的道,晚餐還不知去哪裡尋找。杜西妮的的追求者之一胡安(Juan)捉弄年老的唐·吉訶德,但另一位追求者羅德利克茲(Rodriquez)似乎對唐·吉訶德懷有敬意。當所有人散去,唐·吉訶德開始向杜西妮唱情歌。胡安聽見後,試圖打斷他的歌唱。兩人起了紛爭,劍拔弩張。杜西妮出面制止。她令胡安離開,並嘲笑唐·吉訶德的魯莽。唐·吉訶德向杜西妮表達愛意,而杜西妮似乎動了心。她告訴唐·吉訶德,為證明他的真心,那就將強盜偷去的她那串珍珠項鍊給奪回來。唐·吉訶德立刻答應。

第二幕
唐·吉訶德和桑丘走在鄉間。當晨霧漸漸散去,遠方的風車映入眼簾。唐·吉訶德誤認為是巨人擋道,他不顧桑丘的勸阻,騎著瘦馬向前衝去。桑丘則騎著一頭毛驢,在後面緊追,直至風車前才發現,唐·吉訶德被卡在一瓣風車葉裡,在空中打轉。

第三幕
此時太陽落山,唐·吉訶德在地上尋找強盜的足跡,桑丘則睡在一旁。不一會兒,唐·吉訶德也打起盹來。強盜們突然騎馬來到,將他們驚醒。桑丘害怕了,唐·吉訶德令他躲在樹叢裡。唐·吉訶德臨危不懼,怒斥強盜,結果遭到嘲笑和毒打,而正當強盜準備給出最後致命一擊時,唐·吉訶德開始喃喃不斷的誠心祈禱,要求上帝接納他忠誠的靈魂。他的虔誠感動了強盜首領,他問唐·吉訶德到底需要什麼,唐·吉訶德告訴說,他要取回杜西妮的珍珠項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強盜首領竟然將項鍊交還給了唐·吉訶德,而所有強盜也都懇求唐·吉訶德的寬恕和祝福。

第四幕
杜西妮正在家中舉辦派對,那四位追求者也在,但她仍不為所動。她要的愛情是“無法預料而且超凡脫俗的”。唐·吉訶德和桑丘來到,所有人都驚訝唐·吉訶德竟然完好無損的回來了,杜西妮看到那串項鍊時,更是驚訝。自信滿滿的唐·吉訶德立即求婚,但杜西妮一口回絕了,她很受感動,但是她說唐·吉訶德不是她理想的結婚對象。杜西妮的追求者連同其他賓客都嘲笑唐·吉訶德是個傻老頭,桑丘和他們爭論起來,並用一首動人的詠嘆調讚頌唐·吉訶德的善良、同情心以及他質樸而又充滿幻想的精神。接著,桑丘擁抱了唐吉訶德,並帶他離開。

第五幕
桑丘帶著唐吉訶德來到了森林,兩人坐在通往高山的小徑邊。桑丘生起火堆,希望冷溫暖他主人那顆“偉大的心”,但唐·吉訶德說他的人生已到盡頭。他安慰桑丘,但氣息越來越弱,他聽見杜西妮的聲音從遠處傳來。最終,唐吉訶德離開了這個世界,留下桑丘淚流不止。 


© 譚譚演譯
用內容,成就觀眾的你、藝術的真、票房的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