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0年代,丹麥戲劇迅猛發展,大量青年劇作家嶄露頭角,創作不拘一格,“丹麥新派戲劇 (New Danish Drama)”由此而生。 如今近三十年過後,“丹麥新派戲劇”仍在向前發展,而彼時的青年才俊,如今也已成為丹麥劇場的中堅。本系列22位劇作家即為其中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很多作品,除在丹麥巡演外,也曾受邀赴歐洲其他國家上演。本系列所含的30部作品簡介,既是窺探丹麥戲劇藝術的一扇窗口,亦不失為了解歐洲劇場動向的一枚指針。
該系列文本譯自丹麥駐英國大使館2015年對外文化出版物《丹麥新派戲劇——22位劇作家 (New Danish Drama — Twenty-two playwrights)》。
埃爾林·捷普森(Erling Jepsen),丹麥當代劇作家之十五
埃爾林·捷普森在其職業生涯的頭20年裡一共創作了三十多部電台劇、電視劇以及舞台劇。他可是調皮的故事寫手,總愛將毫不知情的觀眾從開場的舒適狀態引領至常理最終被顛覆的境地;他也是個蠱惑力十足的敘事者,常設計出新潮的情節和精煉的對白。2000年左右,捷普森開始創作系列小說,而故事背景都與他兒時在鄉下的那個問題家庭的成長經歷有關。《哭喊的藝術(The Art of Crying)》(2002)曾獲評論界及讀者的一致讚譽,而以之為藍本改編的電影亦斬獲大獎,更令這部小說聲名遠揚。捷普森後來寫成的其他小說也陸續被拍成電影,其中包括2008年影片《超幸福(Terribly Happy)》。捷普森喜歡同時創作同主題的小說和戲劇,代表作有《迷糊(Lost Heads)》和《致哀(Condolences)》,此外,他還繼續創作舞台戲劇作品。
《致哀(Med venlig deltagelse/Condolences)》(2007)
阿藍居住在哥本哈根,婚姻生活幸福,而且還有一個女兒。他是一位作家,曾寫過自己在丹(麥)德(國)邊境小村的童年生活,那兒遠離首都。
阿藍的父親在客廳沙發上性侵了的她的姐姐,後來又斷絕了阿藍的生活供給,因此至今阿藍已有九年未回家了。現在,父親去世,葬禮即將舉行。
《致哀》是一部獨立作品,雖然與《哭喊的藝術》有承接關係——後者是作者埃爾林·捷普森的自傳體小說,曾拍成電影並獲得國際大獎。《致哀》屬心理劇,其中幽默與緊張並存,同時亦全面的刻畫了一個村莊和它的秘密。
阿藍送去花圈,並附上卡片,上書標準而客套的敬語——“致哀”。他的母親很受感動,並聯繫上了多年杳無音信的兒子。阿藍決定回一趟家,並下決心徹底了斷家庭糾葛。
他發現父親生前多年來一直收集關於他以及與他寫作事業相關的新聞,並做成剪報。阿藍很感動,因為這無疑證明了,父親還是愛他的。但另一方面,母親對於父親的離去似乎太感樂意了些,而周圍鄰居們也都看似樂呵呵的。阿藍開始懷疑父親可能是非正常死亡,並且發現了一些證據,試圖證明母親、醫生、還有鄰居們的罪惡,但是,所有線索追踪都毫無結果。阿藍終於認定自己只是臆想,他回到哥本哈根,而對父親的死因也未查出所以然來。他永遠無法意識到,對於自己所描述的父親的亂倫行為給這個村莊帶來的恥辱,村民們將會用何等殘忍的手段來洗刷它。
《致哀》中的配角也是很出彩的,尤其是阿藍的母親。2007年該劇在丹麥皇家劇院首演時,飾演母親的是丹麥著名“老旦”吉塔·諾比(Ghita Nørby),她對該角色的塑造獲得了巨大成功。
《迷糊(Hovedløs sommer/Lost Heads)》(2012)
24歲的艾米莉是一名藝術學院的學生。她的父母前來參加她第一次畫展的開幕式,結果大為震驚。艾米莉的一幅拼貼畫,呈現的是十年前那個夏天,母親正在浴室與年輕的園丁做愛。另一副作品則是一個購物袋,艾米莉稱,裡面是那位園丁的頭。艾米莉的父母勃然大怒,他們很想知道女兒究竟要達到什麼目的。為什麼她會談到血腥事件?為什麼她會將畫展命名為《父母的養育》?
場景轉向那一年夏天。當時,艾米莉的父母正嘗試兩地分居。母親帶著14歲的她和10歲的弟弟搬到鄉間一座舊房子裡。艾米莉很清楚,離開了哥本哈根的朋友,她會過得很無聊。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安德斯突然出現在花園裡,他從窗戶裡窺視。艾米莉的母親——一個精力旺盛的女人——抓起一根棒球棍跑了出去,追著安德斯打,但此時她內心有些掙扎,這名年輕男子的解釋聽起來又那麼無辜:他愛那座房子,他在那裡長大,所以才會從窗戶裡偷窺。那晚,艾米莉的媽媽留安德斯在房裡過夜,後來僱他當了園丁。她和女兒艾米莉都有意親近他。安德斯向艾米莉透露了他的秘密,並給她看藏在房子地板下以及花園秘洞裡的東西。艾米莉獻出了貞操,她確信她贏得了安德斯,而母親根本爭不過她。但是,就在與女友外出度週末之前,母親令安德斯收拾行囊。安德斯再度出現。劇情由此步入高潮。
《迷糊(Lost Heads)》是一齣複雜的心理劇,既恐怖,又令人捧腹。
© 譚譚演譯
用內容,成就觀眾的你、藝術的真、票房的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