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什溫歌劇《波吉與貝絲(Porgy and Bess)》及其時代

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2019/20演出季《波吉與貝絲》劇照,男女主角分別為埃里克·歐文斯(Eric Owens,飾演波吉)和安琪兒·布璐(Angel Blue,飾演貝絲)。

*本篇已發表在《歌劇》雜誌(上海歌劇院主辦的中國唯一經典歌劇藝術月刊2019年9月號/總第290期),可點擊此處購買紙質版。


格什溫歌劇《波吉與貝絲》及其時代

作者:譚譚(譚爍)

“夏日時光喲,日子輕悠揚
魚兒歡躍喲,棉苗高高長
爸爸有錢喲,媽媽又漂亮
噓噓——小寶貝,不哭不鬧了

一日清晨喲,你會起身唱
展開翅膀喲,飛去天空翱翔
那日來臨前喲,你不會受苦受傷
有爸爸媽媽在喲,護在你身旁”1

1920年代初,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漁港之城查爾斯頓(Charleston),一位黑人母親正在對她懷裡的寶貝哼唱搖籃曲……

該曲《夏日時光(Summertime)》是1935年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的歌劇《波吉與貝絲(Porgy and Bess)》中最著名的一首詠嘆調,至今八十多年來已被無藝人翻唱,而該歌劇也成為格什溫繼《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和《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之後的又一代表作。

在1930年代被視為當代歌劇的《波吉與貝絲》,其誕生與格什溫長久以來想要創作嚴肅歌劇的動因有關,與當時的大時代亦有關——若追本溯源,或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談起。

一戰給美國帶來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外來移民——尤其是歐洲移民——的銳減,戰前每年近百萬的移民量,在一戰後期的1918年,已低至11萬人。2 而移民的銳減,導致北方工業城市嚴重缺乏勞動力,這使得白人企業家們不得不大量招募南方的黑人,史上黑人大遷徙(Great Migration)因此自一戰爆發之後開始。據統計,1915至1920年,僅五年時間就有約五十萬黑人遷居北方,3 進入1920年代之後,黑人的遷徙規模更甚,而他們中的大多數,都選擇定居在紐約、芝加哥、底特律、聖路易斯等大工業城市。

黑人的大遷徙,改變了美國人口的分佈,也改變了人們腦海中對黑人那種長年勞作於種植園、受人奴役、受人鄙視的偏見印象,尤其是在紐約曼哈頓上城的哈萊姆社區(Harlem),區區三平方英里,聚集了眾多黑人藝術家和知識人。此時,黑人民權組織如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黑人都市生活之全國聯盟(National League on Urban Conditions Among Negroes)等,也蓬勃壯大起來,以黑人讀者為主的報刊也在全國大量發行,包括文學、音樂、美術在內的各類以黑人為主題的文藝創作亦日漸豐富,終於,在1920年代捲起一波黑人文化興起的浪潮,史稱“哈萊姆文藝復興(Harlem Renaissance)”。

1930年代紐約哈萊姆街景。當時該區黑人常住人口已超過70% © PhotoQuest/Getty Images

1926年的一個晚上,身在紐約的格什溫難以入眠,於是他拿起一本名叫《波吉(Porgy)》的小說讀了起來。這是在當時非常暢銷的黑人題材小說,其真實再現了查爾斯頓一個隸屬哥拉族(Gullah)、祖輩為西非黑奴的黑人社群,作者以節奏明快亦不乏詩意的語言,用一個虛構的愛情故事串起了他們生活中的情愛、糾葛與抉擇。

格什溫立刻被這本書迷住了,從中他看到了歌劇的可能性。很快,他聯繫上了作者杜博思·黑沃德(DuBose Heyward)——一位生長在查爾斯頓、自小便與當地黑人多有接觸的白人詩人、作家兼保險商。對於改編成歌劇的想法,黑沃德表示歡迎,但他當時正在協助劇作家妻子撰寫《波吉》的戲劇劇本,於是不得不推延歌劇劇本創作,加之格什溫當時也有其他作曲任務在身,這一計劃便暫時擱置了下來。

值得一提的是,戲劇版《波吉》獲得極大成功,其在百老匯連演217場,之後在全美巡演,1928年再度上演137場,1929年更是登上大西洋彼岸英國倫敦的舞臺。5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戲劇版的成功也令格什溫愈發有信心將這部小說改編成歌劇。

1932年3月,格什溫再度聯繫黑沃德商量歌劇改編事宜,並於1933年邀請自己的亲哥哥——也是其長期合作的詞作者——伊拉·格什溫(Ira Gershwin)加入主創團隊。為了與戲劇版作區分,他們將歌劇的名字定為《波吉與貝絲》,即其中男女主角的名字。1933年12月和1934年1月,格什溫在去往佛羅裡達州以及返程的途中都在查爾斯頓作了短暫停留,不過,在黑沃德的提議下,他於1934年6月中旬再度來到查爾斯頓,這次他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考察了當地以及周邊地區的黑人民俗,直觀感受到了黑人的民間歌舞、宗教儀式、語言特色等。

“《波吉與貝絲》講述的是一個民間故事,其中各人物所唱的,自然而然是民間音樂。當我最初譜曲時,就決定不採用原汁原味的民樂素材,因為我想要所有音樂能形成一個整體,因此其中的靈歌和民謠都是我自己譜寫的,但它們仍具民樂的特質——因此,當以歌劇形式呈現時,《波吉與貝絲》即成為一齣民間歌劇。”6

——喬治·格什溫

正在修改《波吉與貝絲》曲譜的喬治·格什溫 © Renato Toppo/Getty Images

不過,在1935年——也就是《波吉與貝絲》的首演之年,“哈萊姆文藝復興”由於受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的衝擊,勢頭早已不再。1935年3月,哈萊姆社區更是爆發了黑人種族的大騷亂——往昔黑人文化受熱捧的盛況已一落千丈。

1935年9月底至10月初,《波吉與貝絲》先是在波士頓的殖民地劇院(Colonial Theatre)作了一周的試演,但四個小時的時長,引來評論界的批評,格什溫於是削減了大約45分鐘的音樂。當年10月10日,這部首度由全黑人演員演繹的歌劇,在百老匯的艾爾文劇院(Alvin Theatre) 正式首演,然而其反響平平,上演僅三月便偃旗息鼓。

1935年《波吉與貝絲》劇照 © Gregory R. Suriano

儘管這部歌劇最初受到一些關注,甚至首演之後在其他院巡演時,還破除了觀眾席的種族隔離制,成為令黑人倍感自豪的作品,但隨著時間推移,其對黑人底層的刻畫,如賭徒、毒販、跛足乞丐以及他們的暴力謀殺、滿口土話等等,引發越來越多的爭議,而黑人演員拒絕參演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波吉與貝絲》雖然並未像誕生於“哈萊姆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的小說《波吉》及其同名戲劇那樣,湮沒在隨後的歷史洪流裡,但其此後的一些製作——如1940至1950年代在百老匯的复排以及赴歐洲大陸巡演、1959年拍攝的電影版、1970年在故事的原鄉查爾斯頓首演等——大多都削減或改編了格什溫的原作,直到1976年休斯敦大歌劇院製作的原始版上演,《波吉和貝絲》才算真正以原貌重回舞台,而由專業歌劇院團隊製作,也標誌著該作品被正式納入歌劇範疇,而非音樂劇——這正是格什溫創作時的初衷。

1937年7月,即《波吉與貝絲》首演後不到兩年,38歲的格什溫罹患腦癌去世。他留下的這唯一一部成熟的歌劇,如今被視為美國本土歌劇之真正的鼻祖。除了《夏日時光(Summertime)》外,其中的《沒必要如此(It Ain’t Necessarily So)》、《貝絲,你現在是我的女人了(Bess, You Is My Woman Now)》、《我愛你,波吉(I Loves You, Porgy)》等詠嘆調,都展露出格什溫那出神入化、不落窠臼的爵士樂才華。

劇中的貝絲,最終被毒販帶到了北方的紐約,跛腳的波吉為追回愛情,也乘著他那輛小山羊車,啟程赴紐約。他們,不知不覺成為了黑人大遷徙中的一員……

而沒有大遷徙,就沒有這部歌劇的誕生,不是嗎?

左起:喬治·格什溫、杜博思·黑沃德和伊拉·格什溫(攝於1935年)。© Ira & Leonore Gershwin Trusts

© 譚譚演譯
用內容,成就觀眾的你、藝術的真、票房的喜


1. 歌詞英文原文為:
Summertime, an’ the livin’ is easy / Fish are jumpin’ an’ the cotton is high / Oh, yo’ daddy’s rich and yo’ ma is good-lookin’ / So hush, little baby, don’ you cry
One of these mornin’s you goin’ to rise up singin’ / Then you’ll spread yo’ wings an’ you’ll take the sky / But till that mornin’, there’s a nothin’ can harm you / With Daddy an’ Mammy standin’ by
詞作者為杜博思·黑沃德(DuBose Heyward)和伊拉·格什溫(Ira Gershwin)。

2.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8, Immigration and the Great War,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viewed 30 April 2019, <https://www.nps.gov/articles/immigration-and-the-great-war.htm>.

3. History, Art & Archives n.d., World War I And The Great Migration,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viewed 30 April 2019, <https://history.house.gov/Exhibitions-and-Publications/BAIC/Historical-Essays/Temporary-Farewell/World-War-I-And-Great-Migration/>.

4. Beveridge, A 2008, Harlem’s Shifting Population, Gotham Gazette, viewed 30 April 2019, <http://www.gothamgazette.com/index.php/city/4077-harlems-shifting-population>

5. Pollack, H 2006, p. 572, George Gershwin: His Life and Wor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viewed 30 April 2019,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RySwdc151Zo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source=gbs_ge_summary_r&cad=0#v=onepage&q&f=false>

6. 該段引語的英文原文為:
Porgy and Bess is a folk tale. Its people naturally would sing folk music. When I first began work in the music I decided against the use of original folk material because I wanted the music to be all of one piece. Therefore I wrote my own spirituals and folksongs. But they are still folk music – and therefore, being in operatic form, Porgy and Bess becomes a folk opera.”
原文出處:Porgy and Bess n.d., Wikipedia, viewed 30 April 201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rgy_and_Bess>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